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珠海将聚焦7大产业打造现代支柱产业集群
4月24日上午,珠海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重磅发布“1+5+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其中“1”指《关于坚持“产业头部”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方案》首先明确了珠海工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4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低于30%;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上市企业超过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制定了“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强核赋能”“要素保障”“服务流程再造”六大行动,细分17项具体措施,所提的一系列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措施,力度前所未有,不少政策举措都是在珠海首次实施的。
从产业选择来看,珠海将聚焦7大产业打造现代支柱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2个产值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着力做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4个产值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产值超600亿元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构建“雁阵型”产业集群发展梯队。
产业集群区域布局也进一步优化。围绕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珠海将引导各区(功能区)实现协同互补发展。
其中,香洲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产业。
金湾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集成电路封装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斗门区重点发展以高端PCB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以动力电池、光伏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新区重点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信创产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三大前沿产业,壮大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数字经济三大特色产业集群,适度培育未来产业。
鹤洲新区(筹)重点发展衔接港澳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跨境创新产业。
本地增资扩产项目与市外引进项目享有同等待遇
聚焦招商引资,《方案》提出,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机构和职能,进一步强化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建立项目招引领导负责制,构建从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到投产达产全流程闭环服务机制。
同时,创新招引洽谈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并发挥国有资本“以投促引”作用,推进“战略性投入+市场化运作”招商模式,探索收益共享投入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招商服务水平,珠海首创提出了建立“企业管家”服务体系:为每位来珠投资客商安排专人专车,从客商落地到项目投产,提供实地考察、商务活动安排、手续代办等一揽子的“管家式”服务。
在推动项目落地方面,为简化项目落地流程,让企业落地省事、省心,珠海将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和“双容双承诺”的标准化落地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自主申请、告知承诺、容缺开工。并进一步深化并联审批,逐步实现“一站式”代办服务。
对于项目建设中的能评、环评、水资源论证、地质灾害评估、土壤污染调查等事项,珠海将开展区域评估试点,试点范围内相关工作由政府统一完成,不再要求企业独立开展。
在狠抓招商引资的同时,珠海也高度重视本地企业的持续发展,首次明确本地增资扩产项目与市外引进项目享有同等待遇。
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
为加强土地整备保障,《方案》明确,通过立法确立工业用地红线,稳定产业发展预期。大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开发,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首年熟地整备不少于7000亩。
同时,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实现工业用地“事先明责,即拍即用”快速出让。
聚焦园区建设,《方案》提出,按照1年100亿、5年不少于500亿的标准,统筹园区建设投入资金。
产业布局上,珠海将着重打造东西部两大“引擎”,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其中,东部片区以高新区后环为先导区打造未来科技城,对标深圳高新区,集聚高密度创新要素、打造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高品位产城融合典范,以新技术、新产业打造新引擎、新高地。
西部片区以广东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富山工业园二围片区为起步区,重点对标苏州工业园,加快整备可连片开发产业用地,以大空间、大投入牵引大项目、大产业。
设立“企业不能办”兜底窗口,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实施服务再造行动,是方案重点着墨的一笔。为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惠商环境,珠海提出,将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完善涉企服务措施、弘扬企业家精神。
一是针对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不能办”“没人办”或者“互为前置”事项,在各级办事大厅设立“企业不能办”兜底窗口,集中受理企业遇到的“疑难杂症”,目前,珠海市政务服务大厅的相应窗口已经正式启动使用。
二是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珠海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倡导各执法部门采取以行政建议、走访约谈等为主的柔性监管方式,避免简单“以罚代管”。
三是针对涉企政策政出多门,查询费时,操作费时等痛点,进一步完善“政企通”“政策雷达”等信息化工具,将全市各部门出台的涉企政策集中到一个平台,向企业精准推送。同时试点建立“阳光代办”机制,引入国企服务机构,为企业政策申报分类提供免费咨询和个性化辅导、代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珠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