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旧厂区蝶变现代科创园——高新建投“港湾1号”项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您好!欢迎来到珠海市城市更新协会!
摊开地图,位于珠海“北大门”的高新区唐家湾镇,北接中山,向东扼守珠江口,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一条全长9公里的港湾大道贯穿其间,由珠海市高新建投投资有限公司打造的“港湾1号”科创园,就位于这个“黄金折角”上。
曾经凋敝破败的旧工厂经过“有机更新”,如今已蝶变成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的智慧型科创园区:这里不仅聚拢了一批优质企业、酒店、金融、商业、展厅、人才公寓及共有产权房等日趋完善的配套设施,也在汇品牌、聚人气、建生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珠海市高新区的城市品质,为全力建设珠海科技创新中心赋能。
“我们希望打造产城融合的标杆项目,在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激活区域创新活力,让城市向前一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浪潮中勇探新路。”高新建投负责人表示。
以精细化理念推动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再造
“港湾1号”的前身,是唐家、淇澳村及后环渔村部分生产留用地上建设的村级工业园。许多年来,这里扎眼地矗立着一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烂尾厂房,周边分布着五金、制衣、原料初级加工等低产值、高能耗的低端制造业,年产值仅3、4亿元,不仅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和治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将存量土地释放出来,为高端产业腾挪空间,城市更新工作迫在眉睫。2014年初,在高新区政府统筹部署下,区属国有独资企业高新建投接手这一旧改项目。规划起步阶段,项目团队几乎把全国知名的产业园挨个走了一遍,在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与成熟经验的同时,力争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样板。
面对村级旧工业区土地属性复杂的难题,“港湾1号”项目团队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从美国太平洋基金公司将两栋烂尾楼收购到公司名下,同时通过长租20年方式将唐家股份、淇澳股份、珠海实业等分属村集体、公司、个人物业共计19个业主的物业进行整合,”港湾1号”科创园灵活整合多种权益主体、复杂零散用地资源,为“腾笼换鸟”充分盘活土地资源。
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动能的重新发现。一方面,”港湾1号”项目团队抢抓珠海“旧改”政策进行系统修改的契机,利用临改更新路径为载体,采取长期租赁等灵活多元的整合方式,对土地使用和功能格局进行规划整合;另一方面,重点引入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智慧产业集群,打造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
破立之间,焕发生机。2019年,园区总体营收达220亿元,与旧改前相比翻了近百倍。“我们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手段,而是坚持以精细化理念推动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再造,从而实现了更具创新、更富温度、更有活力的更新。”高新建投负责人介绍说。
践行“以产促城、产城一体”发展模式
“城市更新并不仅仅是拆一片旧厂房、建几栋大厦,科创园区也不只是员工上班的地方,而是能承载人生梦想与生活品质的地方,在这里能充分享受到高品质的现代服务。”高新建投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第三季度,位于“港湾1号”科创园的唐邑酒店迎来疫情后的复苏时刻,近两个月酒店入住率达到九成。自2018年10月开业以来,这个由高新建投团队自主打造的高品质商旅酒店,填补了高新区的产业配套空白。
同样的空间,不同的品质、不同的效益,正是通过城市更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所在。在高新建投的愿景里,他们期待“抱着培育产业的心态,打造专业集聚的园区,让企业能够推开门就能做生意”,如今这样的蓝图正在“港湾1号”逐步成为现实。
昔日的低效土地上,开出高端产业之花。截至目前,“港湾1号”科创园已累计引进330多家企业,在奇安信华南总部基地、小米科技、英集芯等多个产业龙头项目的带领下,初步形成软件设计、互联网、集成电路三大产业集聚,入选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省级)、广东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荣获国际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珠海人气之星、优秀项目。面对疫情挑战,园区总体营收逆势上扬,今年1-10月已达到了240亿元。
开放合作,蹄疾步稳。为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合作,高新区管委会在”港湾1号”园区内设立1万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配套创业启动扶持资金、人才引进奖励、居住保障等政策,打造港澳人才“1元创业空间”。
凝心聚力,筑巢引凤。“港湾1号”科创园配套了408套人才公寓和224套共有产权房,让更多创新型人才扎根生活、安心创业、筑梦高新。
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实景图
每当夜幕降临时,港湾大道主干道沿线灯光璀璨,如一条流光溢彩的银线延伸。在高新建投规划的蓝图中,未来“港湾2号”“港湾3号”等产业空间将沿着港湾大道依次崛起,铺展珠海经济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美好蓝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珠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