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层楼”跑出破题攻坚加速度
2022年,5.0是许多珠海人耳熟能详的数字。年初,珠海提出将在今明两年统筹建设2000万平方米以上5.0产业新空间,以破解产业空间不足的“卡脖子”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
一座座5.0产业新空间拔地而起的背后,珠海产业招商的格局、思路和服务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走,到珠海去!全员投入的招商引资为特区带来了产业和项目,也正不断吸引人才在珠海的积聚。
这背后,是珠海对建设万亿强市、实现城市能级量级跨越的渴望。在创新中前行,珠海不断强化对产业核心要素的吸引力,跑出破局加速度。
11月15日至19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办,15家珠海企业携27项创新成果参加展览展示与洽谈。
展会现场,一支特殊的队伍频繁往来在各个展馆及企业展台,引起展商的关注。这支来自珠海高新区的驻深圳招商团队,在各个展馆及企业展台穿梭,向各地参展商积极推介珠海高新区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诚邀意向企业到高新区实地考察,进一步洽谈合作。据统计,高新区在现场初步对接企业达80余家。
这是珠海“全域全员全链条招商”的一个缩影。去年底,迎来“四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的珠海,踏上新的赶考路,吹响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的号角。全市上下开足马力,发展实体经济。
作为经济工作的“头部抓手”,招商引资摆在了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
年初,珠海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招商委员会,珠海市投资促进中心也正式更名为珠海市招商署。随后,各区相继成立区一级的招商委,市区联动、深度捆绑。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招商署成立不久,但珠海招商引资有很强的信心和底气。
一方面,随着资本招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招商已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模式,这其中,珠海国有资本“以投促引”成为关键一招。
公开数据显示,珠海国有资产总额已突破万亿,近两年来市属国企新增产业投资项目300多个,涉及投资金额400多亿元,促成70多家企业签约或落户珠海。
“‘市+区+国有企业’的团队组合拳,使得我们跟企业交流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市招商署产业一部负责人白轶峰举例,在对接项目时,市里介绍整体产业环境、政策等,国企投资团队谈交易架构、交流技术,区里重点介绍产业载体、要素资源,让招商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遍地开花的5.0产业新空间,也成为珠海产业招商的“独门法宝”。今年以来,从珠江口西岸来到黄茅海东岸,各大产业园都在上演一场场产业项目落地大戏。
11月7日,大横琴集团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暨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举办。仪式上,珠海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园、广州赛特智能无人驾驶产业集群以及5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签约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
12月12日,格创·芯谷5.0产业新空间项目“一期封顶即招满暨二期奠基”仪式在珠海高新区北围片区举行。仪式上,10余家代表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助力格创·芯谷一期项目签约率达到100%,成为珠海首个实现“封顶即招满”的5.0产业新空间项目。
华发集团也透露,已达成落户意向项目超过180个,意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项目生产线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1—9月,珠海新增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5个,协议投资总额2094亿元。签约项目数量为过去6年年均签约数量的3.2倍,协议投资总额为过去6年年均投资总额的近2倍。
精准招商推动本土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全流程闭环跟踪服务机制,推动优质企业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一只只翩然而至的金凤凰,点亮了珠海的产业空间,构筑起产业“生态绿洲”。
沿雷蛛大道南行驶入斗门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项目,喜迎封顶的条幅在两侧建筑高悬,楼栋陆续褪去外架,一个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已现雏形。
19万平方米,历时95天,提前一个月首区封顶。富山工业城跑出了“三个月整区封顶”的“特区速度”。项目一标段承建方中建三局项目负责人吴林介绍:“万余名建设者日夜鏖战,年底实现150万平方米‘产业新空间’全面封顶。”
优质产业项目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拔节“生长”的5.0产业新空间,这也是珠海强产业的核心工程。
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明确,到2025年,珠海目标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而要迈向“万亿工业强市”,高质量的产业载体——5.0产业新空间至关重要。
所谓5.0产业新空间,是适应新形势、赋能新技术、承载新产业,契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新型载体,具备“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五大特点,具有快速承接并赋能中小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显著优势,对加速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竞争优势的集群化供应链和生态链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珠海提出,要在今明两年统筹建设200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中新建1000万平方米的产业新空间,改扩建、提升既有厂房1000万平方米。
目标已定,华发集团、格力集团和大横琴集团市属三大国企迅速入场,不断刷新珠海5.0产业新空间建设新纪录。
在香洲区,位于三溪科创小镇的格创·智造,建设如火如荼,这是全市首个“拿地即开工”的5.0产业新空间;在金湾区,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两大5.0产业新空间项目,已实现全园封顶,将于本月底全面建成并投用;在斗门区,珠海连片规模蕞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正加速崛起……
40年前,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建设以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轰动全国。40年后,建成即满园、入驻即投产,“三天一层楼”一系列勇于争先的故事正在珠海经济特区上演。据悉,目前珠海已开工建设780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从一沓结构蓝图到结构封顶,几乎所有产业空间都是项目建设和招商活动同步进行,跑出了珠海“产业头部”攻坚蓄能的“加速度”。
“我们选择签约入驻格创·芯谷5.0产业新空间,正是看中了项目的高建设标准和完善配套。”北京世宁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林表示,高新区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优惠的扶持政策,而园区远高出常规标准厂房的层高、荷载、柱距等指标,非常适合制造业企业快速投产。
“5.0产业新空间坚持低租金供给,按照东、西部片区20、15元/平方米·月的标准提供给中小企业。”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园区科科长刘永清介绍,“拎包入驻、拎机投产”的低价格生产空间、“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优质员工生活空间,让企业只需专注主业,安心生产,大幅降低企业生产运营综合成本。
按照要求,一个标准的5.0产业新空间配套,需在5分钟生活圈内解决85%的生活生产配套需求,包括吃、住、行、衣、娱等。
“如何解决蓝领工人的生活配套一直是我们的难题,5.0产业新空间全方位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更加有信心留在珠海,继续将企业做大做强。”元朗食品联席董事长兼总经理伍素萍说。
三天一层楼、建成即满园、入驻即投产……曾经创造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开办全国头部家“三来一补”企业、创建中国头部个跨境园区等一个又一个“头部”的珠海,如今正在以“速度”争“未来”。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一再证明,产业、空间、人口三个关键要素的深刻变革,构筑起一座座城市发展的底色。对珠海而言,不仅要破解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更要着眼于人才引进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同频共振。
数据显示,近5年来珠海引进各类人才27万余人,高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12强,人才净流入率和高端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85万人,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青年优秀人才逾2000名,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24万余名,有5000余名博士、4.5万余名硕士、逾1.5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在珠海就业创业。
尽管如此,随着珠海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能人才供给侧不足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凸显。“珠海人口基数小、产业发展需求大,技能人才从引进、培养到规模总量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南方IT学院执行院长莫拥军说。
要使珠海人口规模与日新月异的产业规模相适应,亟须出台相应政策“破题开路”。
今年4月,珠海重磅推出《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从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服务四大方面提出33项政策点,推动90%以上的人才资金项目资源向重点发展产业倾斜,全面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紧接着《珠海市“英才卡”实施办法(修订版)》《珠海市户籍迁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从扩大人才覆盖范围到降低落户门槛,为五湖四海人才来珠创就业打开“大门”。
一张张招才引智的“重磅王牌”背后,珠海还在全方位营造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的良好生态环境,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引进人才企业和各类人才的扶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研发型人才,打破制约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体制瓶颈;建优建强创新创业孵化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载体,使人才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与此同时,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金融支持等服务措施也在进一步细化中,让人才有更多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要想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使人才真正融入到地方发展之中,珠海在这方面颇具竞争力。”一场人才交流对接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法博士杨琳娜表示,对未来落户珠海充满期待。
据悉,下一步,珠海将落实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健全青年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每年投入超过2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为各类人才提供奖励补贴、医疗健康、子女入学服务,加速推进建设湾区人才高地。
谁拥有产业工人,谁就拥有制造业的明天。
当前,珠海高新区集聚8万多名产业工人,如何打造产业工人安心就业、舒心生活的美好家园,吸引产业工人扎根发展,形成共促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成为当务之急。
9月底,珠海首个“产业新社区”示范项目开工仪式在珠海高新区举行。项目将集中建设5400套配套公寓、2个工业邻里中心、1所小学、1所中学,将吸纳约2万名产业工人在此生产生活、安居乐业。
“产业新社区”示范项目位于珠海高新区金鼎西路东侧、金园路南侧,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服务范围约3平方公里,将通过产业空间与生活配套空间的集中规划建设,形成“一区两翼”的空间结构布局。
所谓“一区”即依托港湾七号、大湾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3个5.0产业新空间及原有老工业区打造的新兴产业集群区。
“两翼”为集中配套区,紧扣产业工人需求精心打造户型涵盖4人间到家庭房的公寓,设有中央食堂、托幼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生活超市、公共洗衣房、公共晒衣区六大配套,全面提升产业生活质量;同时建设一批公共活动场所,包含公共活动室、阅读室/书吧、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共享培训室、放映厅、北师大乐育书院实践基地、心理咨询室九大场景,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
“‘产业新社区’将实现四大转变提升,打造高品质、高归属感、高满意度的‘职住平衡’的温馨家园。”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发模式上实现从无序分布向连片规划转变,在服务配套上从分散不均向集中完备转变,在人居安全上,从自行租住自建房存有隐患向集体入住小区规范管理转变,在工人归属上,从隔阂感分界感向认同感归属感转变。
建设“产业新社区”是高新区打造产业发展“活力热土”、产业工人集聚“美好家园”的创新实践。未来,高新区计划在辖区10个5.0产业新空间周边配套建设10个“产业新社区”。全部落成后,可为20万名产业工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今年1—9月,珠海新增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15个,协议投资总额2094亿元。签约项目数量为过去6年年均签约数量的3.2倍,协议投资总额为过去6年年均投资总额的近2倍。
今明两年珠海要统筹建设200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中新建1000万平方米的产业新空间,改扩建、提升既有厂房1000万平方米。目前,珠海已开工建设780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
近5年来珠海引进各类人才27万余人,人才净流入率和高端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85万人,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青年优秀人才逾2000名,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24万余名,有5000余名博士、4.5万余名硕士、逾1.5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在珠海就业创业。
版权声明:本文由珠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