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来了!珠海高新再迎发展新机遇
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下称“珠西都市圈”)范围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所辖行政区域。
根据规划,珠西都市圈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都市圈将以珠海为核心, 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其中,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珠海高新区在《规划》中被高频提及。作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融通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的重要交汇地,珠海高新区将再迎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南方+带你一起看!
《规划》提到,珠海作为核心,要充分发挥珠海经济特区的开放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宜居优势,加快珠海高新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等平台建设,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前,珠海已构建“一区多园”格局,即珠海高新区“一区”下辖唐家湾园区、南屏科技工业园、三灶科技工业园区、新青科技工业园、市航空航天产业园、富山工业园区和横琴高新科技研发园区等分园区。2022年,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全国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17位,营业总收入预计达3850亿元、增长6.6%;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8亿元、增长4.5%,位居全市头部。
积厚成势,珠西都市圈的规划出台,将为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当前,珠海高新区正全力构建“3+3+1”现代产业体系,即做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信创产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三大前沿产业链,壮大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数字经济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区块链、6G、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大踏步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乘产业发展之势,新政再聚焦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珠西都市圈要打造高新技术类产业集群,围绕珠海国家高新区、南屏科技工业园、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国家高新区等,重点打造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 智能家居、新材料等产业地标,培育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未来产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规划》提出要依托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珠海南屏科技工业园、江门蓬江区产业园等,联合发展高端服务器、打印装备以及大数据、数字虚拟、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信息技术产业。
在共建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方面,广东省将以都市圈各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为重点平台,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其中特别提到,要重点推进珠海唐家湾―中山南朗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区的建设。
梳理发现,珠海高新区新兴产业布局与《规划》高度吻合。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24家,独角兽培育库入库企业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740家企业通过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均位居全市头部。
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珠海高新区未来可期!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海高新区汇集4所高等院校及一批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载体等,坚持“两高融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双创生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强磁场”,以人才“引擎”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聚变。
其中,《规划》提到要支持珠海携手中山、江门共建珠西科学城,同时要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事实上,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作为珠海高新区的一张“蓝色”新名片,于2018年11月启动建设,采用“政府所有,大学管理”建设模式,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目前已布局建设18个创新研究团队。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珠西都市圈要共建产业创新载体和平台,要共同推进珠海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江门国家高新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创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助力广东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都市圈快速路衔接,重点打通珠海南屏―中山坦洲、珠海界涌―中山坦洲、珠海唐家湾―中山南朗等相邻地区快速路,畅通交界地区公路联系。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联互通愈发紧密的珠西都市圈,将会为珠海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赋能蓄势,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珠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